公元18世纪80年代,境内仅有义学、私塾、私馆等教育场所。
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),始创芦江书院,开办学先河。至光绪四年(1878)有书院6所。
清末,废科举、兴学堂。
自光绪二十九年(1903)首办务实女学堂至宣统二年(1910)先后开设学堂26所。
民国元年(1912),学堂改称学校,境内设小学32所。
20年代,有识之士及地方商绅受新文化影响,纷纷办。
民国20年(1931)各类小学发展至75所。
民国29年起推行国民教育制度,国民学校普设。
民国34年有中心国民学校35所,保国民学校120所,在校学生13657人,占全区学龄儿童31012人的44%。
民国35年起实施第二期国民教育计划。
民国37年,学校调整为161所,365班,学生16781人,教职员518人。
解放前,境内中共党组织领导人大多担任过小学教师。
新中国成立初,人民政府接管学校,境内中小学发展迅速,初中尤为显著。
1959年有初级中学18所、72班,在校生3743人。
“人民公社化”、“大跃进”时期,为解放妇女劳动力,90%以上生产大队开办幼儿园、托儿所,于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时停办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教育事业受害严重,教育质量下降。
“文革”结束后,教学秩序恢复。70年代末,基本实现初等教育普及。
1985年,达到基本无青壮年文盲标准。
80年代,幼儿教育起步发展。1986年,全区各乡镇同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。小学、初中入学率、巩固率不断提高。
1996年后稳定在96%~100%。1998年达到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。
90年代初,个体办幼儿园发展迅速。1997年、1999年,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落户北仑。
2001—2006年,创办外来工子女学校11所,高中段教育得到普及。
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就读学生比重提高到99.5%。经费投入大幅提高,生均年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3401元提高到2006年的12800元。
2006年,全区有各类幼儿园92所、小学40所、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、初级中学17所、完全中学1所、普通高级中学5所、职业高级中学1所、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8所、成人中专1所、高等学校2所,另有社会力量办各类培训学校31所。共有在园幼儿10999人;小学生31219人;初中生14250人;高中生6135人;职业高中生3307人;大专生2849人,高职生7564人。各乡镇、街道均获省教育强镇(乡、街道)称号。2002年北仑区获省教育强区称号。
2017年,全区有小学20所(含外来工子女学校2所),初中11所,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,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,普通高中4所,职业高中1所,区教育“三中心”1 所,成人学校9所,特殊教育学校1所,各级各类幼儿园86所,在校中小学校生53208人,在园幼儿21088人。